前几天,和一个相识十年的男性朋友聊天。他三十六岁,单身,住在西安城郊一间公寓里。白天远程办公,晚上做饭健身、撸猫、看视频。他说他最大的心愿,是学会做十种热菜,和未来某天环青海湖骑行。我问他:“你不谈恋爱,不结婚,不焦虑吗?”他笑了笑:“没啥焦虑,只是看得更清了。”这话我以前可能听不懂,但现在,懂了。越来越多的男人,不是不谈恋爱,也不是不想结婚,而是不愿再把自己的人生压上婚姻这一场高成本的豪赌。2024年全国婚恋调查数据显示:男性主动追求异性的比例从58%跌至32%,而女性主动示好的比例提升了27%。什么意思?曾经主动作战的男性,如今三分之二都开始变得“佛系”了。他们不再主动发起邀约、不再频繁买花送礼、不再逢节日必表态。他们把时间花在自己身上:健身、考证、搞副业、玩桌游、做手冲咖啡……甚至哪怕什么都不干,也不会为了“找个伴”而主动出击。身边不少男性朋友都说过一句类似的话:“不是不想谈,是不想再像以前那样赔光热情。”这背后不止是情绪变化,更有现实压迫。据2024年数据显示:在西安,一套90㎡的婚房均价约130万元,即便只付三成首付,也需要至少39万元。而西安当前男性平均月薪不足7000元。如果靠自己攒钱,不吃不喝也要近四年才能攒够首付。而这还只是起点。婚礼、彩礼、装修、车辆、礼金返还、婚后支出……一个男人要想结婚,往往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而是“六个钱包”在齐上阵:父母、爷爷奶奶、外公外婆,连多年未联系的舅舅姨妈都可能得搭把手。结婚,早已不是两个人的事,而是一场拼资源、拼背景、拼脸面的集体工程。而更让男人望而却步的,是这场“全家出动”之后,还藏着一个更可怕的风险——离婚的代价。婚姻是全家押上的赌注,离婚却是个人承担的崩盘。
一旦分开,财产分割、孩子抚养、社会评价、情感打击……无论对谁都是重创,但对男性而言,往往还得额外承担“男人没用”“责任逃避者”的舆论指责。更重要的是,他们可能用父母毕生积蓄买下的房子,婚后成了夫妻共同财产;一场失控的婚姻,不只伤人,也可能伤筋动骨。男人不是怕婚姻,他们只是输不起。所以他们不再轻易进入,也不再主动靠近。他们把原本用来追求异性的时间,拿来追求自我成长。02据调查显示:都市男性在单次恋爱追求中,平均耗时6.8个月,花费占月收入的27.6%。但成功率并不高,需要发起约17次邀约才能成功一次。也就是说,追女人,对很多男人而言,是高投入、低成功率、高风险的任务。而与此同时,自我提升的“投资回报率”则高得多:同样花800小时,他们可以掌握三门编程语言,考两门职业证书;可以跑完半马、拿下PMP、升职加薪。当代男性,不是“懒得追女人”,而是“精于算账”之后,做出了理性的选择。这并不是说他们冷漠无情。
他们之中不少人,也曾真心实意地去靠近、去表达、去试图建立深层连接。
可一遍遍碰壁,一次次权衡之后,他们意识到:自我成长不会辜负你,但关系很可能会。于是,他们转身离开,不再取悦谁,不再费尽心力去争取一个“不确定的未来”。03有人说,这是“躺平”。我觉得不是。这是从传统“传宗接代型男人”向“自我实现型男人”的转型。在过去,男人被社会期待是“家族的接力棒”,必须结婚、必须生子、必须“有后”。
他们像上了发条的木偶,在父母安排下完成一系列默认流程——相亲、订婚、结婚、生子,再把压力转交给下一代。但现在的年轻男性开始清醒:人生是自己的,不是家谱上的任务单。他们不愿再被人情婚姻框住,也不再把“结婚”视为价值的象征。他们开始尝试另一种路径:专注当下、活好自己。不是不愿意组建家庭,而是要在能力允许、情感真诚的前提下,自主选择。他们比过去更谨慎,却也更负责任。与其草率结婚、仓促育儿、遗憾收场,不如坦然接受自己此刻未准备好,等待真正契合的人和时机。在这个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,活成一个不依赖他人、不消耗他人、不勉强自己的成年人,本身就值得尊重。与其催他们恋爱结婚,不如多问一句:“你现在过得好吗?你是快乐的吗?”



